也有医院的难处,这么大的资金缺口,医保报销有限,欠费多了咱们只能关门大吉,到时候谁还能看病?”我低着头,紧咬嘴唇,心里满是苦涩:“院长,我错了吗?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患者死在面前,就因为那点手术费?”院长拍了拍我的肩膀,无奈地说:“这事儿复杂着呢,上头成立了调查组,你先停职配合调查吧。”
停职在家的日子里,我整日浑浑噩噩,脑海里不断浮现患者濒死的面容和家属绝望的嘶吼。妻子虽没埋怨我,但看着家里因为我停职收入骤减,忧愁爬满了脸庞;孩子也懂事地不再提买玩具、出去玩的事,一家人都笼罩在阴霾之下。
转机出现在一位名叫陈老的退休医生找上门来。陈老在医疗界德高望重,曾是我的恩师,一辈子救过无数人。他拉着我在小区花园长椅上坐下,语重心长地说:“小林啊,别灰心。这事看似是你和医院的矛盾,实则反映出医疗体系深层次的问题。患者没钱治病、医生两难抉择,不是个例。咱们得想办法改变现状,而不是被舆论打倒。”陈老的话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混沌的思绪。
在陈老的鼓励下,我开始四处奔走,收集类似案例资料。我发现全国各地因费用问题被延误手术、放弃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,背后牵扯到医保政策不完善、慈善救助渠道狭窄、医院资金运营压力大等诸多难题。我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医生、律师,起草了一份详细的医疗救助改革建议书,建议加大医保投入、拓宽慈善救助范围、设立医院紧急救助基金,为那些危急但没钱的患者开辟“生命绿色通道”。
建议书递交上去后,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与此同时,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,还原了事情真相:医院流程僵化、沟通不畅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,并非我个人蓄意见死不救;而我此前多年的优秀行医记录、救过的众多患者也为我佐证,舆论风向渐渐扭转。
几个月后,好消息接踵而至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