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都愣住了,表弟瞪大眼,刚要开口反对,我抬手制止了他。我沉思片刻,认真说道:“合作不是不行,但得有前提。首先,品质把控必须按照我们本地的传统标准来,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;其次,宣传推广得突出重庆小面的本土特色,不能本末倒置,把它包装成不伦不类的东西;最后,收益分配得合理,不能亏待了本地这些用心经营的同行们。”
外来品牌负责人听后,微微点头,“陈老板,你说的这些,我都记下了。回去我跟团队好好商量,拟定详细方案,再跟你们细谈。” 说完,他匆匆离开。
众人围上来,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,有人心存疑虑,觉得这是外来资本的 “鸿门宴”,一旦合作,恐怕本土小面的控制权就旁落他人;也有人满怀期待,想着借此机会让重庆小面走向更广阔天地。我心里同样忐忑,但我清楚,这或许是重庆小面发展的一个契机,只要坚守底线,未必不能双赢。
几天后,外来品牌负责人带着方案再度登门。方案里详细规划了品质监管流程,承诺高薪聘请本地老师傅把关味道;宣传策略主打山城文化与传统工艺,连海报设计都融入了重庆地标与市井生活场景;收益分配上,也给予本地面馆相当可观的分成比例。
大伙仔细研究一番,虽仍有些细节需要商讨打磨,但总体来说,诚意十足。经过多轮谈判、磨合,最终,我们与外来品牌达成合作协议。签约那天,现场气氛热烈又庄重,本地同行们齐聚一堂,脸上既有担忧,也有憧憬。
合作初期,进展并非一帆风顺。外来团队习惯了标准化、流程化的快餐运作模式,与本地随性、重人情的经营风格时有冲突。有一回,他们要求统一小面的出餐时间,精确到秒,觉得这样能提高效率。可本地师傅们不干了,拍着桌子吼道:“小面这东西,讲究的是火候、是现做现吃的热乎劲儿,哪能像机器生产似的定死时间?那样做出来的面,还能有灵魂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