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被先生在课堂上单独拿出来讲。
他那篇尤其是。
奚不休是个天真到愚蠢的人,要反驳他的那篇文章简直是轻而易举。
可那时的沈琼林有点想见到奚不休笔下的那个世间。
不过奚不休这个人还是讨厌的。
17.
沈琼林拿着奚不休为驳倒他新写的文章,逐字逐句的读去,找漏洞为下一篇文章做准备。
哈,错了三个字。
次日,沈琼林拿着文稿递给先生,顺嘴一提。
一节课后,奚不休领回自己文稿,喜提三份额外抄书。
奚不休坐回位子上,一脸茫然。
先生这么严格的吗?
二人你来我往。
今日你出一篇时文,先破我题再立新意。
明日我作一篇长赋,笑你痴愚先守后攻。
先生抚须,意满离。
如此攻守,倒是逐渐完善各自的观点。
18.
粮仓满,天下足,万民开智,百姓可颂诗书。
好吗?自是极好。
可那是不可能的,因为那美好的表象之下,是要求权贵人家割让自身利益,让天下人得到表面上的公平。
至少现在的世道绝无可能。
莫说书,于平民百姓而言,便是地里种出的粮,都被把控的极为严格的。
那是一位妇人,手举血书,身边有一卷草席,到官衙前鸣冤。
那时国子监的老先生带着学子们外出游学,这位老夫子的课有趣,兴致来了就带着学生们到处乱逛。
这一回,便是带他们到京都周围的县城,实地学习公务办理。
偏在此时,有人鸣冤。
像是一把刀,撕毁了尚未经世间疾苦的少年人所有妄想。
鸣冤的是一平民百姓,拉出来的是皇亲国戚。
逼死百姓,强占民田。
沈琼林看那份血书,写书之人虽有意控制,可一些习惯是改不了的。<